身之所在,心之所安 | 为你 “带路”
点击上方“神州学人”字关注我们!
为你“带路”
印尼、泰国、埃及……提到这些国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巴厘岛、大象、金字塔……
如果是去旅游,光是想想都醉了,如果是去学习、生活、工作,呵呵~~~
标签背后,这些国家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有人去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和工作?还是听听亲历者怎么说,这其中不仅包括家国情怀的伟大情操,也许还蕴藏着助你走上人生巅峰的机遇和秘诀哟。
摆好板凳捧好瓜,让我们为你 “带路”,一起来围观一场“一带一路”之旅吧!
第
一
个
故
事
:
印
尼
来这儿之前,我对印尼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巴厘岛和排华事件上。
然而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却带给了我独特的记忆。印尼人健谈,生性热情大方,爱与人打交道,让你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心安如初。
留学半年后的某堂课,老师问我们想不想家,我的回答是不想。
文 | 李琛
还记得当初亲朋好友得知我要留学印尼时的言语态度。惊讶羡慕者有之,关心担忧者有之,神色复杂欲言又止者亦有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印尼排华很严重哩,你可要注意安全啊。在我看来,我们对这个东南亚第一大国实是知之甚少。若非学习这门专业,恐怕我对印尼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巴厘岛和排华事件上。
实际上,只有当你身处当地的环境,才能真正体会到当地的氛围和文化,才能看到这个国家真实的面貌。
缘起
大二时我有幸获得奖学金前往印尼留学,留学的城市是三宝垄。这个城市与中国的渊源颇深,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停泊过的港口。刚到印尼时,人生地不熟,语言功底也不扎实。本以为留学的日子少不了磕磕绊绊,但好在中爪哇的人们生来热情友好,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给予了不少帮助。
我在三宝垄租住的第一个房子便是印尼同学帮忙找的。是这个城市最常见的民居,小小一幢房子,带一个天井和门廊。和当地人住在一起,总有许多趣事。房东是穆斯林,我们常常能看到房东先生在屋子里一个专门的角落做祷告。在祷告前他会戴上帽子,口中念着祷告词,满脸庄重肃穆。房子所在的街区有一个清真寺,每次到了礼拜的时刻,总能听见雄浑高亢的祷告声,那是年老者的吟唱。虔诚的信徒聚集在礼拜堂内,朝向西面跪伏着,吟诵着古兰经。虽然我并不懂得它的内容,但是每次听到那浑厚悠长仿佛灵魂乐的吟诵声,心中都久久不能平静。
位于旧城区的天主教堂。印尼是多种信仰并存的国家,展示出这个国家的包容性
说到信仰问题,有天晚上我和房东谈到神,我告诉他我不信教,在中国也有很多人不信教。房东先生大吃一惊地问我:“你们不信仰宗教的话信什么神呢?怎么跟天上的神交流呢?”我不知道怎么向他解释无神论,只好说我们不信有神灵。但实际上很多中国人虽然不信神,却相信鬼神说。这可能是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
房东先生又问我在中国,人们是不是可以信仰两种宗教,我回答说是的,政府并不强制要求宗教信仰。而印度尼西亚可以说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家。在印尼官方承认的六种宗教分别是: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和孔教。我笑说我可以算是信仰孔教的人。房东先生十分惊讶地问我信仰孔教的人是信奉哪个神。我只好解释信仰孔教的人信奉的并不是神而是一个人,叫孔子。他的思想影响了所有的中国人。房东先生很显然并不是很理解这种信仰,他仍追问着信仰孔教的人会有些什么仪式,如何与孔子沟通。我哭笑不得,也着实不知该如何解释。
这也许也算是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吧。这种文化、信仰上的差异在国内是根本感受不到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要学习语言要到对象国学习的原因,只有身处这个环境,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两个国家的差异,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
三宝大人庙里的郑和雕像,上面用中、英、印尼三种语言介绍了他七下西洋的壮举
三宝垄因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停靠点,全城都有浓郁的中国味儿。老城区的广告牌上还留存着去年新年的贺词和图片——市政府官员身着红色唐装两手作揖,上书中文“恭喜发财”四字;唐人街里卖着粽子、猪肉肠;露天KTV放着邓丽君的歌;市中心到处可见国产手机的广告。
三宝大人庙的正殿,汉语的牌匾和极富中国特色的建筑让你难以辨别是印尼还是中国的某座庙宇
中国味最浓的地方应该就是三宝大人庙。三宝大人庙顾名思义,就是纪念三宝太监郑和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本是一个清真寺,现在被孔教作为祭孔的地点。虽说是孔教祭孔的地点,但来参观的却是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我们到达时九点左右,清真寺笼罩在金色的阳光下。里面很是冷清,只偶有几个祈祷烧香的人。三宝公庙全庙都是中式建筑。红砖碧瓦,翘起的屋檐,甚至还有八仙的雕像,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情。三宝公庙分正殿和偏殿。正殿正前方便是郑和的雕像,威风凛凛,俯视着我们。遗憾的是大殿不能进入,所以我们只在外围转了转。院内有几株树冠如盖的榕树,稍嫌刺眼的阳光从树冠的缝隙中丝丝缕缕地透出来倒柔和了不少。整座寺庙静谧祥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每年新年的狂欢游行都从三宝公庙开始,舞狮队从三宝公庙一路行至闹市区,全市的人们都一起享受这欢乐的春节。
缘生
其实来这之前,我确实担心过排华的问题。但是到了这,才发现三宝垄的人们跟当地的天气一样热情、大方、友善。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善于交谈。
住在市中心的家庭旅馆时,我们几个外国学生经常坐在门廊上聊天,总会有卖小吃的小贩推着小推车经过我们的门前,他们总是敲着小铃铛。清脆的叮当声伴着他们的招呼声,别有一番情味。后来住进当地人家里,放学的时候也总能看到那些小贩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小橱窗里装着形状各异的小点心或是各类水果,车后插着把大伞,小贩们在大伞的阴影下慢慢推着车,摇着铃铛或是敲着梆子。他们眉目平和,遇到客人就停下来客气地售卖东西,没有客人就继续推着车走到另一条街去,这种井然平和的样子让我每次都忍不住停下来注视他们的背影。
星期日的中心广场。每个周日的早上,全城人都汇集在中心广场,骑行、跳舞、赶集,十分热闹
除了推着小推车的小贩外,印尼还有另外一群走街串巷的人,就是流浪者。印尼的乞讨者跟国内的很不一样,他们不是走到你面前伸手要钱或是站在某处等待施舍,他们总是随身带着一把小吉他或是小鼓,在餐馆、商店甚至是红绿灯路口弹琴唱歌,等着你拿出钱来,通常只要几枚硬币就足够了,拿到钱后还会向你合掌鞠躬道谢。
市中心广场上的马车夫,他们往往赶车绕中心城区一周来换取微薄的收入
在我看来,这种做法要比国内的乞讨行为更让人舒服。虽然我并不能理解他们唱的是什么,但是看到他们这样穿行在不同的餐馆商店,一刻不停地弹吉他唱歌,仍然很是佩服。这样的乞讨方式,也许更令人舒心些,毕竟他们也算付出了劳动,不是吗?所以坐在餐馆里的食客一般都会掏出钱来。虽说印尼的乞讨者很多,但是却不让人特别反感。在这个爱给小费的国家,到处都体现着人们的感恩之心。
印尼苏丹王室御花园的一角,这位女士正在展示印尼的传统手工艺——蜡染技术
我曾笑话过印尼的公交车,前门后门扒着两人,汽车经过你身边时他们就大声呼喊招徕让你上车。印尼的公共交通并不太发达,摩托是人们的出行首选,因此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并不像国内那么大。除了摩托外,当地最方便的交通是angkot—— 48 31683 48 15288 0 0 3425 0 0:00:09 0:00:04 0:00:05 3425种类似小面包车的交通工具。Angkot的司机总是在老远就朝你按喇叭,经过你的身边的时候也会把头伸出车窗大声招呼你上车。说到angkot,不得不提到我的一次经历。有次坐angkot司机曾经是水手,随船到过很多地方,也去过中国。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之后一直跟我们聊天,不停地说自己到过中国的哪些地方,一路都兴高采烈地讲述他的水手生涯。
印尼人就是这么健谈,他们生性热情大方,爱与人打交道,有时候太过热情反倒让我们有些不好意思。
三宝垄有一个很大的批发市场,里面店铺挤挤挨挨,过道狭窄逼仄,商贩和顾客的交谈声不绝于耳。我们一行人在过道上休息时,过道边的摊贩走过来问我们来自哪里,然后还问我们在自己的国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到印尼来之后每天吃米饭会不会不习惯。
印尼最常见的菜式,炸鸡配上独特的辣酱,再加上一碗白米饭,只合人民币10元
刚来的一个星期对环境完全不熟悉,交流上也有些障碍。有次去复印照片的时候店主听不懂英语,而我又听不懂他们说的话,恰好遇上一个大学生,是个很友善的女孩,问我来自哪里,是不是大学的交换生。在她的帮助下我才能顺利地印出照片。
印尼人友善好客,房东一家人更是热情。某天晚上我们都准备睡觉了,房东的儿子儿媳突然过来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参加家庭烧烤。说是参加,其实我们只是被邀请去吃而已。进到屋子里之后房东的儿媳还一脸不好意思地抱歉道:“不好意思,房子太小了。”我们就坐在客厅看电视然后吃他们烤出来的玉米和鱼。虽然卖相不太好看,但味道很好。重要的是房东一家完全将我们这些留学生当做了一家人。
在国内,老师还有印尼朋友都说印尼人是特别爱交朋友的,到了印尼之后一定要多交朋友。而且他们总是那么热心乐于助人,当你有困难或是有什么需求时他们总是能为你想办法解决。他们是这样热情友善又平和的民族,让你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心安如初。
缘未尽
大一的时候听学姐讲述她在印尼读研的经历,听她说在印尼经历的许多第一次,简直感动得要落泪。而我也同样经历了许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看到杨桃树,第一次看到红毛丹成熟的过程;第一次听到神圣虔诚的吟唱;第一次蘸辣酱吃水果;第一次在印尼坐摩托和公交……许多许多人生的第一次,虽然有些经历可能不算美好,但是却都是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带给我的独特记忆。留学半年后的某堂课,老师问我们想不想家,我的回答是不想。因为身之所在,心之所安,吾心安处,即是吾乡。
现在我也即将毕业,幸运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依旧与印尼这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许一年后我又将重新踏上这片美丽富饶热情的土地,这一次我的体会与两年前一定会有所不同。但是,不变的是这个国家带给我的感动和归属感,正是“吾心安处是吾乡”。
文图 | 李琛
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度尼西亚语专业
其间赴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迪波内戈罗大学留学,学习印度尼西亚语
现已毕业,进入文化部外联局工作
栏目编辑
刘晓蕾
小编我已捧好瓜
快来分享你的大作吧!
欢迎投稿
983487252@qq.com
暗号:带你吃瓜
版权声明:转载神州学人“原创”文章请注明出处及ID,未进行任何标识者转载将按照微信有关规定进行维权。
神州学人致力于好文精选,实用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找到出处作者或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还望见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